一、学科定位
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直面中国经济重大转型问题,提出中国问题,为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学术体系添砖加瓦。立足山西经济发展需求,建设地方特色浓郁、学术优势显著的科研团队;打造高水平研究型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;培育服务山西转型综改和国家战略的专家智库。建设在理论研究、应用研究、人才培养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方面国内有较高影响力的学科。
二、建设目标
以地方特色研究彰显学术优势,到“十四五”末在国家级重大、重点项目和获奖有质的突破,学术水平进一步提升,加大培育高水平领军人才力度,建设国内领先的高水平学术团队。围绕国家和省经济发展战略,产出一批高质量学术成果,搭建全省政产学研互动平台。培育省级以上智库专家,力争成为为国家和省市政府提供经济政策咨询的重要基地。2040年跻身国内领先的理论经济学学科行列。
三、人才培养目标
本科层面,依托教育部“三全育人”试点和知行文化育人体系优势,培养具有扎实经济学理论功底,有一定计量经济学基础,具备初步独立研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,既适合继续攻读硕士学位,又能够满足国家经济部门、企事业单位人才需求的复合型人才。
研究生层面,依托晋商学与区域经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、山西绿色发展研究中心等平台,培养能够发现中国经济发展现实问题,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,能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服务于经济建设的高水平经济人才。
四、优势特色
办学历史悠久 经济学是山西大学开设最早的课程之一,1933年山西大学经济学系成立。1949年组建财经学院,其中包含经济学和贸易两大经济类学科。1953年,全国院系调整,财经学院并入中国人民大学,1980年经济系重建。山西大学经济学科为中国经济学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。
晋商学研究独占鳌头 晋商学研究成果多、影响大,已成为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商帮史研究学派。曾两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。凝练提出“晋商精神”、“右玉精神”,获广泛认可。
资源收益分配与精准脱贫研究渐成品牌 结合资源型地区转型实践,提出经济发展中自然、社会相互关系的“三和谐”理论,是山西各地五年规划制定和实施的理论支撑。贫困识别、防返贫体制研究落到实处,承担5省27个贫困县脱贫攻坚第三方评估工作。
全球价值链和区域绿色贸易理论研究粗具规模 开展对外开放战略与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路径协同研究,多项咨询报告被省和国家发改委采纳。多维测度绿色发展指标,提出跨省域绿色生态治理方案。
五、学科方向设置
经过40余年建设,本学科目前设置经济史、政治经济学、西方经济学三个方向。
经济史 依托经济史博士点,以山西省晋商学与区域经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为平台,晋商学研究为核心,在国内外学界有突出地位和影响,服务地方经济作用显著。
政治经济学 依托山西大学绿色发展研究中心,以资源收益分配、收入分配研究为重点,聚焦国家脱贫攻坚战略和资源型区域转型,服务地方经济深度转型和绿色发展。
西方经济学 以宏观经济理论与实证研究为核心,把握经济学发展趋势和前沿,以农产品贸易为重点,为区域宏观经济政策制定、内陆地区建设开放型经济提供理论支撑。
六、国内外影响
(一)学术影响
晋商学研究国内领先、国际知名 在《近代史研究》《中国经济史研究》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6篇,获国家级项目6项,其他课题14项,总经费达215万元。出版著作4部;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,其他奖项4项,3位教师参与编写马工程教材。
资源收益分配、精准扶贫研究国内具有一定地位 在《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》《农业技术经济》等刊物发表论文51篇;获国家级项目7项,其他项目46项,总经费达1037万元;出版著作9部;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,其他奖项3项;1位教师为马工程教材评审专家。
全球价值链和贸易理论研究引起关注 在《统计研究》《产业经济研究》等刊物发表论文65篇;获国家级项目6项,其他项目30项,总经费达322万元;出版著作6部;获各类奖项4项。
(二)社会影响
承担各级政府政策咨询等工作。承担国家发改委、省政府、各地市政府部门项目,提供政策建议,成果被经济日报、中国经济时报报道。举办各类培训30余场次。
服务国家脱贫攻坚战略。承担5省27县脱贫攻坚第三方评估工作,相关成果分获十五、十六届“挑战杯”科技作品竞赛全国特等奖和二等奖,成果发表在经济日报上。
为省政府改革创新大讨论建言献策。录制大型文化节目《晋商那些事儿》;主办首届校新年论坛,研讨山西文旅产业发展;参与山西改革创新大讨论,在山西日报发表多篇社论。
(三)国内外学术合作交流
与日本东京大学、东京都立大学、立教大学、武藏野学院大学,韩国成均馆大学、仁川大学,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,法国国家高等研究院等科研院所保持定期交流。
加强与北京大学、清华大学、中国人民大学、南开大学、上海财经大学、中国社科院的学术交流。年均举办1-2次国内、国际学术会议,提升本学科学术影响。
七、综合改革成效
以教育部第二批“三全育人”试点为契机,大力推进学科综合改革,取得显著成效。
师资队伍结构合理,拔尖人才不断涌现 新增教师19人、教授3名、副教授11名。国家“万人计划”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、“文化名家”暨“四个一批”人才1人;“三晋英才”高端领军人才2人、拔尖骨干人才3人;省级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、青年优秀人才5人、高等学校中青年拔尖人才1人、青年拔尖人才1人。
师风师德建设初见成效,人才培养成果显著 培养硕士生54名、博士生8名,保送和升学至“双一流”高校本科生71名。指导“挑战杯”、“创青春”、“互联网+”等全国性创新创业大赛,获特奖2项,一等奖2项,二等奖4项。3名教师参与马工程教材编写工作,1名为马工程教材评审专家。
科研成果逐步增长,学术质量稳步提升 发表论文150篇,62%为CSSCI收录,出版著作19部,获各类奖18项。承担科研项目102项,经费2007万元,2019年的数量和金额分别较2016年提升37%和161%。
智库建设颇具成效,服务国家脱贫战略 依托山西大学绿色发展研究中心、晋商学与区域经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,培育各级智库专家3人,为全省经济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指导;领导、组织1080人次参与脱贫攻坚成效评估工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