呦呦鹿鸣,食野之蒿。
今有嘉宾,德音孔昭。
前段时间,朋友圈刷屏了这样一条新闻,“屠呦呦团队青蒿素新突破”。
然而,即便是如此振奋人心、甚至可能改写医学史的消息,却依然被娱乐八卦全方位包围。
打开热搜,排在头名的便是“郑爽新男友”传闻,再是“林心如霍建华一家首同框”,而后“杨幂,吃火锅带上我”……此般种种之后,才见得屠呦呦之名。
更为无奈的是,这远非孤例:
5月玉龙森林火灾,消防员上演最美逆行,却冲不过重重“流量”包围,甚至众多网友表示刷不到新闻——消防英雄已经被八卦新闻淹没。
类似的例子,不胜枚举……
确如狄更斯所言: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,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。
好在有着许多巨星冉冉升起,点亮了人类的未来;坏在无数人只顾前路明亮,廉价的流量俯拾皆是,却不知仰望星空,感念那些投身光明的人。
对此,我们只能带有一丝庆幸:
好在,屠呦呦并不在意世人的目光。
平凡如你我,她只是想做一名治病救人的医生——如果能救助越多的人,就更好了。仅此而已。
说到青蒿素,绝大多数人对于这个名字并不陌生。
2015年,屠呦呦因之获得诺贝尔奖——也是迄今为止世界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、首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,由此实现了中国人在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0的突破。
青蒿素本身,意味着什么?
简单地说,21世纪的今天,疟疾,仍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致死病因之一。平均一年超2亿人患病,很多国家苦于其难以治愈,治疗副作用大,易于复发。
而自屠呦呦发现青蒿素以来,青蒿素衍生物一直作为最有效、无并发症的疟疾联合用药,是目前全球抗疟的最重要武器。
截止目前,青蒿素联合疗法治愈的疟疾病患已达数十亿例。
除此之外,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,医药界一直有着“中医无用”的言论,青蒿素的出现无疑一举打破了思想桎梏,树立了中医自信。
屠呦呦更是无比欣慰:“青蒿素实实在在的效果,让国际承认了中医药疗效。”
青蒿素疗法发展到今天,已逐渐陷入停滞,甚至在东南亚多个国家研究发现,青蒿素联合疗法在治疗过程中,疟原虫已经产生了抗药性。一旦疟原虫抗药性全球普遍,后果不堪设想。
屠呦呦今天的突破,就在这里。
青蒿素抗药性研究开始时,正是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之时。
这时的屠呦呦,不敢有半点骄傲和掉以轻心,因为她知道,病魔从不休息,每时每刻都有无数人在饱受折磨,抗药性研究势在必行。
终于,屠呦呦团队历时3年多科研攻坚,在今天提出“青蒿素抗药性”治疗新方案,若能成功推广,将挽救上亿人生命。
如果说,袁隆平让中国十几亿人免于饥饿之苦;之于屠呦呦,则是令世界几十亿人免于疟疾之痛。
所谓“侠之大者,为国为民”,不过如此。
滴水穿石,非一日之功。
人们认识屠呦呦,或许都始于诺贝尔奖。
而人们有所不知的是,自1971年开始,屠呦呦团队便开始研究青蒿素了。
那时的屠呦呦不过40岁,她也不知道能研究到哪一步,能不能救人,能救多少人。
她只知道,带着团队研究下去,抗疟就有希望,现在放手,一个人都救不了。
而这一研究,就是半辈子。
今年屠呦呦已经86岁高龄了,身边的研究队员早就一代新人换旧人,唯一不变的就是领队的自己和老朋友“青蒿素”。
在这样的年纪,依然奋战在科研一线,令无数人费解——迎来无数赞美的同时,自然也有诋毁:
“一定有很多奖金!”
“就是挂个名而已,八十多岁脑子都不清醒了。”
“科研吉祥物……”
同样的恶语,也曾朝向袁隆平。人类摆脱粮食匮乏不过几十年,就有很多人忘了本;而人们尚未摆脱病痛折磨,便已经开始挑衅英雄。
有些人就是这样,对于自己不理解、做不到的事,便擅加揣测、不惜恶语相向,以自己最恶毒的想法去度量一颗无比纯洁的心灵。
其实,只用思考一个问题便足以让网络喷子闭嘴:没有屠呦呦和青蒿素,你确定自己能无忧无虑的敲键盘吗?
但面对非议,屠呦呦却从未回应,她知道,也无需回应。
已过耄耋之年的她,看待奖项,淡然处之;看待钱财,无非身外之物;至于名声,随它去吧。这辈子唯一在乎的就是,我还能救多少人?
文章写罢,“屠呦呦”关键词的热度早已褪去,娱乐八卦再次占领高地,这篇文也不知能被多少人看到。
但我想,该记住的,我们终究要记住。
这样一个医学发现,或许会被淹没在当下的今天,但终究会载入历史的今天。而屠呦呦与青蒿素,也终将成为医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至于历史怎样评价,我想,这段话最为恰当:
青蒿一握,水二升,浸渍了千多年,直到你出现。为了一个使命,执着于千百次实验。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,深深植入当代世界,帮人类渡过一劫。
呦呦鹿鸣,食野之蒿。今有嘉宾,德音孔昭。